新聞中心
近幾年,腫瘤免疫治療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CAR-T療法作為(wei) 其中一種重要的方法在血液學惡性腫瘤治療中取得了非常令人鼓舞的結果。目前,國內(nei) 越來越的企業(ye) 、醫院及學術機構加入到這一研究領域中,共同推進CAR-T療法的發展,探索更為(wei) 廣泛的潛在應用價(jia) 值。
近日,徐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傳(chuan) 來一則好消息,該院*靶向CD19的CAR-T治療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取得成功。據悉,此次患者使用了改良版的CAR-T細胞,其scFv序列經過人源化改造,具有體(ti) 內(nei) 免疫源性低,不宜被自身免疫係統識別,體(ti) 內(nei) 存活時間長等特點。本次試驗是全國*報道的人源化CD19CAR-T治療ALL獲得*緩解的案例。
徐州醫學院附屬醫院血液科曹江教授
患者接受CAR-T治療的“奇妙緣分”
據主導此次治療的徐州醫學院附屬醫院血液科曹江教授表示,患者是一名20歲的男性,在退伍回來不到一個(ge) 月後被查出患有*危急性淋巴白血病,因染色體(ti) 突變位點較多,因此化療後進行骨髓移植是治療的*方案。在經過數輪化療後,患者已出現複發的跡象,急需進行造血幹細胞的移植。
然而,由於(yu) 患者出生農(nong) 村家庭,病人無法承擔幾十萬(wan) 元的移植費用。此時,患者與(yu) CAR-T療法之間出現了一種“奇妙的緣分”。患者身處加拿大的姐姐了解到北美開展的CAR-T在ALL的治療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後,家人向院方表達了想接受該項治療的意願。在這樣的機緣下,患者家庭zui終決(jue) 定選擇醫院提供的第二套治療方案,即CAR-T療法。
目前,患者經過CAR-T治療已有1個(ge) 月的時間,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外周血中檢測到CAR-T細胞的顯著增殖,外周血和骨髓檢查B淋巴細胞基本為(wei) 零,且免疫球蛋白下降顯著,這些證據均表明患者接受CAR-T治療取得了成功。
曹江教授介紹說,製備好的CAR-T細胞分2-3次通過靜脈注射回輸到患者體(ti) 內(nei) 。患者在zui初接受CAR-T治療時並沒有出現異常,但到第12-13天時,出現發熱症狀,達到了39-40度,同時也出現了神經係統的副作用,具體(ti) 表現為(wei) 雙下肢疼痛明顯、抽搐、頭疼、頻繁嘔吐以及出現凝視狀態。院方經CT、核磁等檢測均未發現異常,腦脊液檢測zui終確定與(yu) 細胞因子釋放有關(guan) 。隨後,治療小組通過退熱、顱壓等手段對症處理,兩(liang) 三天後,這些症狀均得以消除。目前患者身體(ti) 狀況良好,並已出院。
血液科研究室鹿群先主任正在進行患者骨髓檢查
全國*人源化CD19 CAR-T細胞治療白血病
據悉,此次患者使用的CAR-T技術由愛康得生物醫學技術(蘇州)有限公司與(yu) 江蘇省腫瘤生物治療協同創新中心共同合作開發。愛康得生物醫學技術(蘇州)有限公司醫學市場部總監宋崢表示,目前大多數靶向CD19的CAR-T技術中抗體(ti) 識別序列都來自於(yu) 鼠源,這會(hui) 使得回輸到人體(ti) 後可能產(chan) 生較強的免疫原性,容易被自身免疫細胞識別並清除。此次使用的人源化scFv(抗CD19單鏈抗體(ti) )有助於(yu) 降低回輸後產(chan) 生的免疫原性,理論上有助於(yu) 延長緩解期。
目前注冊(ce) 的50餘(yu) 項靶向CD19的CAR-T臨(lin) 床試驗中,僅(jin) 有一項靶向CD19人源化CAR-T的臨(lin) 床試驗,這是中國*報道的人源化CD19 CAR-T治療白血病並獲得成功的案例。同時,曹江教授表示,盡管臨(lin) 床試驗注冊(ce) 中僅(jin) 有諾華等少數公司進行了人源化的研究,但這代表了一種趨勢,院方將在未來進行更多的臨(lin) 床試驗驗證人源化CD19CAR-T相對於(yu) 鼠源序列的優(you) 勢。
血液科孫增田老師正在對患者樣本進行流式分析
未來趨勢:用於(yu) 更早階段的癌症患者
領導這一成功治療案例的曹江教授一直從(cong) 事基因工程T細胞的研究。近幾年,CAR-T療法逐漸展現了其在治療血癌中的應用價(jia) 值,他認為(wei) 應該加入到這一領域中,團隊也一直在籌備CAR-T的臨(lin) 床試驗工作。他說:“CAR-T的療效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患者自身的T細胞、CAR-T的製備過程等,這些因素都導致了療效的不確定性。醫院在治療的過程中需要確保做到的是讓CAR-T製備的流程盡可能標準化。”
安全性
“CAR-T的安全性可分為(wei) 短期安全性和長期安全性,其中,短期安全性主要是指脫靶效應或細胞因子風暴,解決(jue) 途徑包括為(wei) CAR-T裝上自殺基因、分子開關(guan) 或者開發多靶點CAR-T技術。大多數CAR-T使用了慢病毒或逆轉錄病毒載體(ti) ,長期的安全性是考慮潛在的插入突變或者激活。非整合型的慢病毒載體(ti) 、電穿孔、睡美人轉座子等技術有望改善長期安全性。
有效性
談及如何改善CAR-T療法的有效性,曹江教授表示,從(cong) 目前數據來看,複發的患者中有部分是腫瘤抗原的突變或丟(diu) 失。這種情況下,一種解決(jue) 途徑是根據抗原的改變對CAR-T進行對應的設計,另一種途徑是可運用針對不同靶點的多種CAR-T進行聯合治療。另外導致患者複發的原因是CAR-T的消失,這就需要我們(men) 思考如何提高CAR-T的持久性,如使用人源化的CAR、多次回輸、調節體(ti) 內(nei) 的細胞因子等。
發展方向
隨著越來越多的臨(lin) 床試驗大規模開展,未來腫瘤免疫治療將成為(wei) 一種必然的趨勢。就CAR-T療法而言,一種可能的趨勢是在患者患病的更早階段(初診或治療緩解期)使用上這種療法。同時,與(yu) 其它免疫療法、化療等常規療法的組合治療也需要進一步的探索。
賓夕法尼亞(ya) 大學的CAR-T療法者Carl June教授曾表示,未來希望能夠將CAR-T療法發展至社區治療。此外,更樂(le) 觀的一種想法是,若異體(ti) CAR-T能夠真正成熟,將來有一天或許患者僅(jin) 在門診輸注一次CAR-T細胞就能達到持久的緩解。